閩南語中的茶名茶詞是閩南茶文化重要的構(gòu)成,把盞品茗,胡亂推敲,在下越發(fā)覺得有滋有味。 閩南語里似乎覺得把“茶”單字呼叫不大過癮,所以就有“茶米”一說,這一方面是象形,因為閩南盛產(chǎn)的烏龍茶顆粒緊結(jié),飽滿如米;另一方面又說明“材米油鹽醬醋茶”,“茶”的重要性與“米”相差無幾,居家百姓生活“不可一日無此君”,呼應(yīng)了“粗茶淡飯”一說中二者的密切關(guān)系。閩南語中的“茶米”還有近義詞,叫“茶芯”或“茶心”,究其形,觀其義,與“茶米”一詞有異曲同工之妙。但“茶米”多指大眾的粗茶,而“茶心”“茶芯”有“一槍一旗”的隱含,價位和級別自然高于“茶米”的了。 閩南人喝茶叫“吃茶”,鄰里鄉(xiāng)親那“來吃茶”“來吃茶”的招呼聲似乎比曹雪芹那伙計叫得還順溜。且“茶”字的用法在餐飲天地四下伸延,干炒的面粉叫“面茶”,白糖或紅糖沖開水叫“甜茶”,老姜燒湯叫“姜母茶”;南洋泊來的辣味佐料satay人家音譯成“沙爹”而閩南人偏偏要譯成“沙茶”,祖籍閩南的新加坡華人特制的豬骨湯被命名為“肉骨茶”,而廈門老字號用烏雞、蛇段、參片和烏龍茶新開發(fā)的湯菜名更是當仁不讓地敲定為“龍鳳功夫茶”……其實在閩南父老早期的茶意識里,茶就是烏龍茶,烏龍茶就是茶,因而反倒少有了“烏龍茶”的閩南說法,有時就與地名直接掛鉤,比如安溪產(chǎn)的烏龍茶毛茶叫做“溪茶”,閩北產(chǎn)的烏龍茶巖茶叫“武夷茶”,但往往更多的是它的各個具體品名,比如“鐵觀音”、“黃金桂”、“毛蟹”、“本山”、“佛手”等等!拌F觀音”一名與民間傳說有關(guān),抹上了濃重的佛教文化色彩。雞年新春,海峽兩岸包機直航,廈門航空的班機上奉獻給臺胞的鐵觀音熱茶回甘綿長,這也許是千年“鐵觀音”第一次真正飛到了云里霧里的人間仙境呢。“佛手”顯然有依據(jù)該茶品種的外形如手狀而名,讓人情不自禁回味起醉人的舞蹈《千手觀音》,其中不乏“菩薩情結(jié)”,否則何不取名“婦手”呢?“鐵觀音”近年在市場的催生下,越發(fā)盛行,乃至“毛蟹”、“本山”等也都打著“鐵觀音”的幌子銷售,而且派生出“觀音王”、“紅觀音”、“金觀音”等等“大名”以招徠顧客,顯然這是不正常的,有待規(guī)范。這種行為有違誠心的基本,想必觀音菩薩本人也是要投反對票的。
“黃金桂”原來叫“黃旦”,相傳是一位茶妹的芳名,改稱“黃金桂”似乎是嫌原名力度、色度都不夠吧。閩南人把茶看得很重,這在民間的繼嗣活動中體現(xiàn)得尤為明顯。年前筆者在安溪縣城關(guān)與一場土地廟落成的典禮不期而遇,只見家家戶戶在擺放的豬頭、魚頭、雞鴨以及各種水果等祭物的前端,置有幾個白瓷小杯,內(nèi)里安放的就是干茶葉,聯(lián)想到“茶米”、“茶心”、“鐵觀音”、“黃金桂”諸名用字用詞的含義與力度,祭祀之物茶為首也就不足為奇了。我想,既然閩南百姓如此愛茶,那么他們心目中的土地公一定日日以茶當酒,頭腦清醒,得以明斷鄉(xiāng)間是非了。
|